地理 | 乡村如何创生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进展,乡村与城市逐渐趋于统一开始出现空心村、生态环境破坏、留守儿童等问题。从亚洲其他地区的「社区营造」、「地方创生」到「美丽乡村」、「乡村振兴」、「艺术乡建」,政府、企业、NGO、艺术家正在试图用不同方式推动乡村的地缘活力,激活乡村经济、留住乡村文脉。
困境
Dilemma
快速的城市化吸引大量的乡村人口,导致乡村风貌与文脉的逐渐衰败。凋敝乡村通常面临资源枯竭、人才流失、产业衰败、环境破坏以及文化缺失等问题,引发社会结构变化,乡村的物理空间随之割裂,进而使文脉中断。作为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这些问题在乡村中相互影响,加速了乡村的衰落。
亚洲地区部分乡村创生项目
「创生」的概念来源于日本和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与地方创生,其目的在于以艺术介入、产业引导和空间改造为手段,干预和挽救凋敝乡村。
乡村创生的主要角色与涉及面积(平方公里)
参与者
Stakeholders
通常,村民与政府是乡村创生的必要参与者,并根据开发模式和项目环境的不同,适当引入社会企业、个体经营者、NGO、NPO、基金会、艺术家/艺术机构等参与方。
村民
村民是乡村的主体,是乡村最初的建设者和使用者,提供了创生的文化基础,是地方故事、民间风物以及文化习俗的重要载体,其构成主体多为老人、妇女、儿童、农民等,自主参与能力较弱。
同时,村民也是被赋权的客体,乡村创生赋予村民更多元的角色。乡村社区,尤其是凋敝型乡村社区的营造与创生不可避免地将私人空间公共化。在激活地方归属感和认同感后,村民得以发挥其创造力。
古堰画乡街区 / 屏南漈下古村
政府
地方政府是地方振兴计划的制定者和决策者,通过地区规划、产业扶持以及价值引导等方式介入乡村创生。政府方的意志和权力渗透影响着乡村创生的各个环节。作为最重要的外部力量之一,广义上的地方政府力量包括村委干部、社区精英等。
社区精英扮演了政府代言人的角色,同时代表村民的局部利益。在创生的过程中,政府的角色逐渐从主导者转向引导者和沟通者,发挥平台以及调和的作用,保证各方参与者的顺利衔接。
此外,政府力量还需要对村民与其他参与者「自上而下」地赋权,并及时避免个体过度追逐个体利益。
莲麻村 / 郝堂村
企业
社会资本主要具有土地开发(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改造、居民搬迁安置等)的职能。代表社会资本的企业介入,解决了资金这一限制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外部投资主体。
国内的大部分案例以政企合作为主,形成以乡村和企业为主体的开发形式,企业在前期确保资金投入,负责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改造、居民搬迁安置等)、土地流转以及产业帮扶。
在中后期,企业则将视角转向如何构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通常,企业在乡村创生中的收入来源包括资产增值、物产销售、旅游产品、场馆运营收入、专业服务、商业租赁等。
阳山蜜桃村 / 濑户内海直岛地中美术馆
艺术家/设计机构
作为乡村创生的「非正规主体」,艺术家/设计师常常受到村民与政府两大参与者认知与行为的影响,扮演创造者和梳理者的角色。其职责在于挖掘乡村价文脉与价值、实现新旧环境的结合。
通过不同形式的艺术介入,艺术家/设计师的职责从聆听变成讲述,将自己成为叙事的一部分。最终,让有关与地方的议题「空间化」和「公共化」,并使得「地方」这一抽象概念成为了身份标识。
许村 / 凤羽
NGO
NGO的公益性、非营利性与自愿性弥补了政府与企业在提供「公共物品」时的局限。
NGO能够将原本分散经营的农民有效组织起来,采取联合
经营的方式引进推广技术、教化村民,同时将产业关键环节梳理串联起来。
通常,NGO通过与政府合作建立辅助式平台实现「弱干预」,提供启动资金和非牟利小额贷款,并提供技术支持;或选择与社会资本合作(协助企业实现社会效益),进行「造血式干预」。
越后妻有 / 白米社区
游客/新住民
游客是塑造乡村的重要外在力量,乡村旅游带来的持续的消费能力和旅游需求得以在短时间内刺激乡村创生的进程。
新住民,包括从城市回流的原住民以及对乡村产生认同感的外来人口。新住民有可能转化为村民,并成为乡村创业的重要角色。
明月村 / 池上乡
叙事
Narration
叙事与叙事者
叙事是一种综合性的表达手法,借助物质和文化要素,以情节化的方式呈现空间中的人文信息和语境。不同的叙事手段得以将空间与参与者有机整合,形成新的叙事空间。
在乡村创生中,叙事者的定义更加广泛且更加空间化。例如,美术馆即可以作为在地文化的叙事者,从传统的社会教育角色转向更具有互动性、与参观者共建的「共同叙事」模式。
越后妻有
叙事的对象
随着乡村环境「千村一面」的异化,乡村中的空间意象不再仅仅承载使用功能,从外来者的视角观察,这些意象更蕴含着地方记忆、精神和情感。
叙事的素材也从具体的空间拓宽到抽象的文化,而叙事的目的在于保护、提炼、可持续地转化、重构、传播和感知这些独特的「在地文化」。
富阳东梓关村 / 桃米生态村
叙事的媒介
《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借用了化学中「触媒」的概念。一个具有良性触媒作用的设计将给地区发展带来正面推动,并引发一系列积极的连锁反应。
在后工业化语境下的乡村创生中,文化取代了工业生产,成为推动乡村转型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根据日本学者宫崎清提出社区营造中「人、文、地、产、景」五大要素,文化这一抽象概念通过空间、事件和人物载体,成为触媒作用于地方,这一过程被成为「文化析出」。
池上云门舞集 / 白米社区木屐合作社
这些析出的文化要素通过不同触媒,体现出当地人的行为习惯、风俗、信仰、社会心理等因素,使叙事具有一定的「自发性」。
触媒的载体包括旧房及设施改造、农田改造、设计型民宿、景观改造、艺术事件、节庆、影像、工作坊、创意旅游、教育社区等。
上坪古村
触媒的类型往往并非一成不变,不同参与主体的介入程度与建设偏好决定了当下乡村创生中触媒的形态。
乡村触媒类型与投资成本(亿元人民币)
叙事的内容
乡村创生中的叙事内容更加在地化,以「恋地性」的设计呈现。叙事的内容可以是地方的过去、现在、未来;叙事尺度可以从宏观到微观。
这些叙事内容将乡村空间中的负资产转向正资产,在保留乡村肌理的同时,赋予新的使用功能与艺术价值,同时营造出新的地方依恋。以韩国釜山甘川洞文化村为例,甘川洞文化村在2009年开展「梦想中的马丘比丘」、2010年开展「美好迷路」、2012年开展「幸福翻番」等活动,鼓励村民和艺术家利用村中闲置空间进行艺术创作。最终,公共艺术使空间叙事成为了对社区的「持续性管理」。
釜山甘川洞文化村
效益
Benefits
地方依恋
经济依赖与情感认同作为「地方依恋」的重要维度,在不同的叙事与触媒中相互影响。情感认同对经济依赖起到了约束作用,使乡村社区内部主动结合在一起,形成「自组织」的治理结构,推动社会资本的积累。
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政府力量无法满足多样化和精细化的民生需求,而自下而上的民间力量还未探索出成熟的介入模式,且自主权力不足。因此,地方依恋的产生还需要一个实现合作力的平台,促进内生动力与外来驱动力的结合,并通过协同设计为「边缘群体」赋权,使得介入和营造更加可持续。
参与性与投资成本分布 / 参与形式与投资成本分布
经济振兴
尽管艺术介入、环境提升、住宅改造、旅游提振等方式为乡村带来了经济复苏,社会资本、创业者、村民以及艺术机构等「理性商业」的进入奠定了乡村商业氛围的基础。但目前大部分乡村创生项目的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正处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逐渐平衡的阶段。
参与主体及投资成本(亿元人民币)
以策划举办濑户内国际艺术节的福武财团为例,2016年的濑户内国际艺术节举办成本约合人民币7800万元左右,费用有工程费(56%)、运营费(37%)以及制作费等构成。当届艺术节为濑户内海地区带来了约合人民币8.8亿元的经济收益,其中旅游收益约5.5亿元人民币,产业带动收益约3.3亿元人民币。除去收入中的捐赠、拨款、补助以及公益基金部分,商业经营性收入约2千万人民币,还并不足以覆盖建设和运营支出。
2016年濑户内国际艺术节收支构成
(数据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72786681 )
下一步
What's Next
各方参与者的权责不平衡,导致了乡村开始过度市场化;村民经营能力较弱引发小规模、同质化、粗放型的业态竞争严重;城市文化范本的「非理性植入」带来乡村的士绅化割裂,这些问题都有可能使「本地文化碎片」转变成「满足城市旅游者需求的场所」,沦为政绩和地产开发的牺牲品。
部分乡村创生项目游客年造访量(万人次)
作为一种可持续的乡村发展策略,成功的乡村创生需要更加内生性的力量,鼓励社区个体参与,使历史文脉与场所精神并存,在保障社会效益的同时寻求更健康的经济机制。
*文中图表数据为估算结果,仅供参考
- End -
Reference List
大地艺术节,真的是一剂万应灵药吗?
创意旅游:地方创生视野下的文旅融合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模式研究
艺术介入乡村设计的策略与方法
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欢迎后台留言! ↓↓↓
查看更多
📜博物
🌍地理
🌇城市
🏛像素